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足球投注大小球是什么意思? > 新闻动态 > 祈年文潭·评论员荐书:“随遇而安”的第二种解读——读《苏东坡传》

祈年文潭·评论员荐书:“随遇而安”的第二种解读——读《苏东坡传》
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6:59    点击次数:135

作者:李晓

倘若给苏东坡画像,那肯定有“千般样貌”,他是文坛巨擘、新派画家,他是士大夫、佛教徒,他是一个“不合时宜”、坚持己见的为政者,也是一个诙谐幽默、爱好美食的乐天派。但说到底,他是一个真实、纯粹、顺乎天性的人。

这种真实与纯粹,并且不懂得谦退之术的性格,让他在仕途上步履为艰、跌宕起伏,所以才有了类似自嘲式的感慨: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可是,也正是这种人生低谷,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高峰。当后人回望历史长河,或许记不得当时的王公宰执是何人,但是“苏东坡”三个字赫然镌刻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丰碑之上。

由林语堂著作的这本《苏东坡传》,全景式再现了他的一生。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,而每个贬谪地,都留下了他诸多往事与诗篇。在黄州,他留下的名篇最多,也最能反映他思想境界转变与形成的过程。这里,我想截取这一段经历,从中感悟这种“随遇而安”的境界。

随遇而安,不是一种消极遁世,而是在自己所能掌控的时空范围内,找到自洽的生存方式。来到黄州,他脱去了士大夫的长袍,摘去了文人的方巾,穿上了农人的短褂,快速地入乡随俗,与这里的山川大地融为一体。这种生活方式引起了他精神上的变化,并且在诗篇中有着淋漓体现。能够感受到,过往那种苛酷的讽刺、尖锐的笔锋,以及字里行间流露的戾气、愤怒与紧张已然全消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宽和温暖、深刻透彻。除了前后《赤壁赋》中的千古名句,我还对一句诗印象尤深,这是由一次夜游引发的感慨:“长恨此身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,夜阑风静縠纹平,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”。由不甘,到放下,当一个人无欲求时,他的心态自然是稳的,如此才更容易以一种从容自若找到理想的人生状态,而这些正是滋养文学、艺术创作灵感的泓泉与沃土,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火候。在黄州看似困顿的境遇中,他没有浪费光阴来长吁短叹、怨天尤人,而是真正地找到了“宝山”,顺了本性、也成就了自己。

苏东坡,缘何能有这种人生姿态?我想,一是,很好地承袭了儒家思想中对“出世”与“入世”的态度,所谓达则兼济天下、穷则独善其身。随遇而安,也是一种独善其身的方式。以自身的调试来顺应环境,而非执拗地去摆脱环境或与环境相悖。二是,除了仕途,他还有自己的精神依傍。这种精神依傍决定了个人内心的坚实程度。当世俗定义的成功难以企及,在文学、艺术、书法等方方面面,他也可找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对等补充,这些成为他应对风风雨雨、寻求生活希望的又一力量,也是让他能够随遇而安的勇气与资本。

生活就是这样,“无心”插柳,或许才能柳成荫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节奏,有激越,就有低音,不管怎样,翻开这本书,再读读苏东坡吧,说不定有意外收获。